一、全国有影响力的法学教学科研基地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拥有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国家级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执业技能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等国家级重大教学平台。2018年获得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是省属高校中唯一拥有法学博士点学院。现已形成涵盖本科、硕士、博士、留学生教育在内的完整法学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是浙江省高等学校法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浙江省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浙江省大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竞赛委员会秘书处单位,在全省法学教育界有较强的引领作用。此外,还拥有全国法学博士后流动站、“浙江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国内首家“破产重组研究院”、台湾研究院、长三角(先行)法治研究院、尼泊尔中心、中国-埃塞尔比亚/非洲法律研究中心、浙江省法学会法治浙江研究院、浙江省法学会监察法学研究会、浙江省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浙江省法学会浙籍法学家研究会会长单位或秘书处单位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9人,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60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30人,74%以上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教师中有全国法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浙江省高等学校法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浙江省“五个一批人才”2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5人,入选浙江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4人,入选浙江省“之江青年人才”3人。近五年,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百余项;获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等省部级科研奖励10项;出版著作近40部;在《法学研究》等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近50份研究报告获中央和省部级领导批示。学院已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法学人才培养和法学研究重镇,在全国法学教育界和法学学术界拥有较高知名度和重大影响力。
二、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一)全面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程、进头脑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为推动法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提供了根本遵循。我院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将学习贯彻和宣传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学院组织全体教师参加教育部“习近平法治思想大讲堂”和“课程思政教学能力”集体培训,多次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及其与课程融入法学教研活动,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送书活动、集体备课活动、专题研讨活动、示范观摩活动等,切实推动法学院广大师生成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
苏新建教授及其负责的“习近平法治思想宣教团队”入选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教师。“习近平法治思想宣教团队”由学院领导班子成员、部分专业教师、各支部书记、辅导员组成。宣教团队打造的习近平法治思想“课程群”建设卓有成效,形成了涵盖专业必修课、通识课、培训课、党课、援疆课等各类课程的完整体系,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以教促研”“宣教结合”。入选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教师,在我校尚属首次,标志着我院党建引领和思政育人取得了重大成效。
学院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组织“课程思政元素提炼”等多场课程思政教研活动,邀请浙大教授主讲“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教师获批各类课程思政项目多项,教师撰写作品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三等奖、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网络文章一等奖。
近五年学院获批课程思政项目
项目名称 |
类型 |
负责人 |
法理学 |
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
苏新建 |
国际法学 |
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
宋杰 |
面向法学国际生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与实践 |
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 |
裴蓓 |
影像中的国际法 |
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
俞佳 |
知识产权总论 |
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
牛强 |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数字思政新模式探索 |
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
徐媛媛 |
《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 |
校级课程思政示范基层教学组织 |
苏新建 |
课程思政在法学专业通识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以国际法学为例 |
校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 |
俞佳 |
刑法学课程中思政元素的系统挖掘与有机融入研究 |
校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 |
董文辉 |
(二)扎实推动卓越法律人才高质量培养
1.五大方向培养卓越法律人才
按照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要求,分为涉外法治方向、公司法务方向、司法实务方向、数字法学方向、知识产权方向五个培养方向,分别配置数门不同的课程,并结合方向性质开展有特色的教学方式。
学院教师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式、案例式、互动式、情境式、模拟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方法开展法学课堂教学,深受学生喜爱,教学效果突出。
2.“竞赛统领、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在夯实“第一课堂”的同时,积极探索“第二课堂”教学,已初步形成“竞赛统领、五位一体”的法学实践教育模式,奠定了高质量新法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坚实基础。具体而言,以大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竞赛为统领,运用实训课程、协同育人、模拟法庭、诊所教育、带教实训五种方式全方位开展实践教学,促进法学理论与法律实务的深度融合。
大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竞赛由我院在浙江省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的年会上倡议发起,经过一年的实践,2014年成功入围省教育厅A类学科竞赛,包括辩论、征文、演讲、模拟法庭等四类,系国内首家且唯一一家常规举行的综合性法律赛事。该赛事已成功组织十届,全省校级选拔赛参赛人员达2万余人,省赛参赛人数约为6000人,逾2000人获得各类奖项。
在竞赛精神的统领下,我院开展了五个方面的综合实践教学改革。
一是打造实训课程。我院在省内首次开设门类齐全的法律实训课程,涵盖民事、行政、刑事三大诉讼,总结实务经验,精选典型案例,配套开发了系列实训教材,在全国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二是加强“协同育人”。我院常规开展“法学红色讲坛”“法律精英进课堂”“庭审进校园”等活动,邀请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实务部门专家来校授课,拓展学生观察法律问题的思维。
三是充实模拟法庭。法学院长久以来与实务部门开展深度合作,获取真实案卷材料,由学生模拟诉讼参与人,全程体验案件审理;同时将真实庭审引入课堂,让学生学习观摩。
四是深化诊所教育。成立“法律医生工作室”,在律师实务、商务谈判等诊所课程中深度运用体验式、情景式教学法,培养职业技能和伦理。
五是创设带教实训。由专任教师带领学生不定期到司法实务部门,由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外实务导师对学生进行“二对一”的综合实训。
3.独特的法学实验教学课程
我院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法学院分中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法学理论和司法实务结合,学院开设地方高校罕见开设的刑事侦查学、法医学课程等课程,实验室里同学们能接触到一系列的刑侦实验包括指纹实验、笔迹比对实验、测谎实验学习测谎仪、文检仪、显微镜等刑侦专业设备,在实验中感受到真实的刑侦办案过程进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上过课的同学们直呼“是人生中第一次体验当侦探的感觉!”“有种电视剧走进生活的即视感!”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时任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蔡奇参观我院实验室 国际刑事鉴识专家、著名华裔神探李昌钰博士指导我院实验室建设
三、“十大制度”为法学本科教育教学保驾护航
学院总结本科教学经验,形成了教学管理制度、教学会议制度、规则完善制度、教学顾问制度、教学研讨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学评审制度、教学考核制度、竞赛指导制度、青年教师培育制度等十大教学制度,其中,教学管理制度、教学会议制度、规则完善制度是基础,为全院教学工作提供指引,教学顾问制度、教学研讨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是支撑,为教学质量提升提供支持,教学评审制度、教学考核制度是检验,是核查教学目标落实情况的载体,竞赛指导制度、青年教师培育制度是提升,以可持续发展路径推动学生和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提高。
(一)教学管理制度。组成由教学副院长、院长事务助理、教学办主任等人员组成的七人教学管理团队,教学日常工作和疑难复杂工作。通过教学例会、教师座谈会、“诉说与倾听”餐叙、“无法不谈”座谈等活动收集师生意见建议,加强师生互动,畅通教学沟通渠道。
(二)教学会议制度。通过教学工作会议、系主任工作会议、教学委员会会议、专业建设推进会议等,集思广益、民主集中研究解决各类教学问题。
(三)规则完善制度。通过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收集规章制度完善意见建议,到著名法学院、兄弟高校、用人单位收集好的经验做法和意见建议,召开会议集体讨论本科培养方案、教学业绩考核办法、本科毕业论文模板等规章制度文件完善方案,通过公示、公告等程序完成制度修改。
(四)教学顾问制度。聘请六位资深教师作为教学顾问,成立“刘建明工作室”,开展“法学院教师综合素质提升计划”,举行教学系列讲座,帮助提升教学水平,确保教学质量。
(五)教学研讨制度。每年常规举行60场左右各类教学午餐会、教学沙龙、系室教研活动,讨论教学资源、教学方法、课堂质量、教学改革等各类教学问题,每年承办并组织本院教师参加浙江省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年会、浙江省高等学校法学教指委主办的研讨会,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素养。
(六)教学督导制度。聘请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担任院级教学督导,对每一位教师进行随堂听课并反馈意见建议,帮助老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不断改进。
(七)教学评审制度。对教学项目申报、教学竞赛、学科竞赛院级选拔赛等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工作,如推荐、评选等实行校外专家评审,保障公平公正。
(八)教学考核制度。成立考核专门机构,考核委员会对教师教学业绩逐项进行审议,设立回避制度、投票表决制度、异议期制度,对教师意见建议及时集体研究、反馈结果。
(九)竞赛指导制度。在学科竞赛中,为让学生在竞赛中真正得到锻炼提升,拿到更理想名次,在训练中邀请公检法司、律师、法务等校外专家训练学生,让第二课堂发挥作用。
(十)青年教师培育制度。举行入职培训系列活动,通过集体谈话、重温入党誓词、集体学习黄大年精神等活动帮助青年教师“扣好第一粒”扣子,通过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培训、教学经验讲座示范观摩、青年教师座谈、青年教师学术报告会等活动,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提升业务能力,更好成长发展。
四、学院办学成绩与教学成果(均为上一轮审核评估结束后取得)
(一)专业建设成绩
学院现有法学和知识产权两个专业,法学专业为全国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浙江省高校“十三五”规划建设优势专业;知识产权专业获中央财政专项资助建设、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浙江工商大学校级优势(特色)专业教学平台,依托知识产权专业建设的浙江工商大学知识产权强国普法工作室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普法工作室”。
(二)教学竞赛成绩
学院教师获省第十三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校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校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三等奖、校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校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
(三)教师发展成绩
学院教师获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教师(2023)、浙江省法官检察官遴选委员会委员(2022)、浙江省中小学教材专家(2022)、浙江省突出贡献中青年法学专家(2020)、浙江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1人(2019)、浙江省“优秀教师”1人(2018),2018-2023年五年间学院教师获校“优秀教师”称号共8人、校“优秀教育工作者”3人,获校学生会我最喜爱的教师3人。学院首获三育人先进集体(2021-2022年度),9个系室有七个系室获星级基层教学组织称号。
(四)教材建设成绩
教材名称 |
项目 |
负责人 |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
教育部“战略性新兴领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2023) |
徐祥民 |
《法理学专题》 |
省“十四五”新文科重点教材建设项目 |
苏新建 |
《刑法学》 |
浙江省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教材 浙江省普通高校“十二五”优秀教材 全国刑法学优秀教材奖(2021) |
楼伯坤 |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
普通高等教育法学核心课教材 第二届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2019) |
徐祥民 |
《环境法学概论》(第三版) |
普通高等教育法学核心课教材 第二届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2022) |
徐祥民 |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实案释法》 |
法律职业通用案例教材 |
竺效 |
《海洋环境保护法》 |
高等学校法学教材 |
徐祥民 |
《常用中国环境法导读》 |
高等学校法学教材 |
徐祥民 |
《浙商文化的镜像与史话》 |
省“十三五”新形态教材 |
陈寿灿 |
《经济刑法学》 |
省“十三五”新形态教材 |
楼伯坤 |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理论与实践》 |
省“十三五”新形态教材 |
朱狄敏 |
《刑事诉讼法学》 |
省“十三五”新形态教材 |
叶肖华 |
《法律职业道德实训》 |
省“十三五”新形态教材 |
杨磊 |
《刑事法律实训教程》 |
省“十三五”新形态教材 |
王建林 |
《民法学实训教程》 |
省“十三五”新形态教材 |
朱建农 |
《法律谈判的技能与实践》 |
省“十三五”新形态教材 |
胡敏飞等 |
《调解技能与实践》 |
省“十三五”新形态教材 |
刘建明 |
《商法总论》 |
浙江工商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资助项目(2021) |
童列春 |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教程》 |
浙江工商大学重点教材(2019) |
朱狄敏 |
此外,学院教师自编其他教材近20门。
(五)课程建设成绩
课程名称 |
项目 |
负责人 |
法理学导论 |
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 |
苏新建 |
国际法 |
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 |
宋杰 |
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与实案解析 |
中宣部“学习强国”慕课平台 中国大学M00C慕课平台 |
竺效、唐玉富等 |
法理学导论 |
省级一流线下课程 |
苏新建 |
法理学 |
省级一流线下课程 |
苏新建 |
国际法 |
省级国际化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
宋杰 |
对话大国工匠 致敬劳动模范 |
省级劳动教育一流本科课程 |
裴蓓 |
侵权法(英) |
省级国际化线上一流课程 |
裴蓓 |
Jurisprudence(法理学) |
省级国际化线下一流课程 |
苏新建 |
刑法理论与实务 |
省级一流线下课程 |
董文辉 |
刑法学 |
省级一流线下课程 |
楼伯坤 |
商法学 |
省级一流线下课程 |
马齐林 |
此外,学院建有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校级“人工智能+”课程、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校级精品通识选修课程等各类校级优秀课程20余门。
(六)教学成果及教学改革建设成绩
学院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项(2025),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2021),现正积极培育省级教学成果奖,获省十四五教改项目、校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校年度教学改革各类教学项目近30项,在《中国大学教学》《中国法学教育研究》《法学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教学改革文章20余篇。
(七)学生科技创新成绩(均为上一轮审核评估结束后取得)
1.本科生连续获得近两届校学术新人大赛“学术新星”和一等奖
独立在CSSCI上发表论文2篇
2.近五年省法律职业能力竞赛成绩
(其中,演讲、征文为个人赛,模拟法庭、辩论为团体赛)
年份 |
届数 |
比赛类型 |
获奖情况 |
2018 |
浙江省第五届大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竞赛 |
演讲类比赛 |
一等奖9项、二等奖1项 |
2018 |
浙江省第五届大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竞赛 |
模拟法庭类比赛 |
二等奖 |
2019 |
浙江省第六届大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竞赛 |
征文类比赛 |
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6项 |
2019 |
浙江省第六届大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竞赛 |
辩论类比赛 |
一等奖 |
2020 |
浙江省第七届大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竞赛 |
演讲类比赛 |
一等奖9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
2021 |
浙江省第八届大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竞赛 |
征文类比赛 |
一等奖6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项 |
2022 |
浙江省第八届大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竞赛 |
辩论类比赛 |
一等奖 |
2022 |
浙江省第九届大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竞赛 |
征文类比赛 |
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 |
2023 |
浙江省第十届大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竞赛 |
演讲类比赛 |
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 |
2023 |
浙江省第十届大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竞赛 |
模拟法庭类比赛 |
一等奖 |
2024 |
浙江省第十一届大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竞赛 |
辩论类比赛 |
一等奖 |
2024 |
浙江省第十一届大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竞赛 |
征文类比赛 |
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 |
2025 |
浙江省第十二届大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竞赛 |
演讲类比赛 |
一等奖7项、二等奖3项 |
3.“挑战杯”“互联网+”等竞赛省级及以上奖励
年份 |
比赛名称 |
获奖情况 |
2018 |
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 |
三等奖 |
2019 |
第十六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
三等奖 |
2019 |
第十六届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
一等奖2项 二等奖2项 |
2020 |
第十二届大学生版权征文大赛 |
二等奖1项 优秀奖1项 |
2020 |
浙江省高校思政微课大赛 |
一等奖 |
2021 |
第十七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
一等奖1项 二等奖2项 |
2021 |
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版权征文比赛 |
二等奖 |
2021 |
第十三届“尖烽时刻”全国商业模拟大赛 |
三等奖 |
2022 |
第八届浙江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 |
金奖 |
2022 |
第十八届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
银奖 |
2023 |
第十五届“尖烽时刻”全国商业模拟大赛 |
三等奖 |
2023 |
共青团中央2023年度“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评比 |
优秀调研报告 |
2023 |
共青团中央“法治中国行”社会实践专项活动 |
优秀团队 |
2023 |
浙江省第十三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
铜奖 |
2023 |
浙江省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
银奖 |
2023 |
浙江省2023年度高校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评比 |
一等奖1项 二等奖1项 |
2023 |
浙江省第十四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 |
金奖1项 铜奖3项 |
2023 |
教育部“思政课学习之星” |
优秀标兵 |
4. 国际人道法全英文模拟法庭竞赛成绩
年份 |
届数 |
参赛队员 |
所获奖项 |
主办方 |
2019 |
第十三届 |
梅瀚文、冯熠、Kudkwashe Zvikomborero Mapako |
二等奖 |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西北政法大学 |
2020 |
第十四届 |
徐千雅、王晗、张天一、徐煊、宋小龙、丁羽 |
二等奖 |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西南政法大学 |
2021 |
第十五届 |
丁羽、陆凌旭、黄朴、倪子雅 |
一等奖 |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同济大学 |
2023 |
第十七届 |
徐锁婷、马非凡、季叙含、李子、汪锞、温品越 |
一等奖 |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中国国际人道法国家委员会秘书处、红十字国际学院和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
5.国际刑事法院全英文模拟法庭竞赛成绩
年份 |
参赛队员 |
所获奖项 |
主办方 |
|
|
|
|
2022 |
丁羽、黄朴、陆凌旭、蒋恬宁、徐千雅、徐溢桧、汪妙、江子焕、王晗、陈奕璇 |
二等奖 |
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竞赛(英文)组委会、中国政法大学 |
2023 |
周芷妍、章鹭、郑月楚、王毓泽、邱昊、方程、罗钦、徐锁婷、严可欣 |
三等奖 |
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竞赛(英文)组委会、中国政法大学 |
6.2025年杰赛普(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中国赛区选拔赛
年份 |
举办地点 |
获奖情况 |
2025 |
中国政法大学 |
三等奖1项 |
7.中日韩法律英语大赛成绩
年份 |
举办地点 |
获奖情况 |
2025 |
韩国朝鲜大学 |
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
2024 |
浙江工业大学 |
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
2023 |
日本神户学院大学 |
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
2019 |
韩国朝鲜大学 |
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
2018 |
日本神户学院大学 |
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
五、学院产教融合与招生就业情况
(一)学院产教融合不断走深走实
学院与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浙江省人民检察院等70余家司法实务机关、律师事务所、企业建立有合作关系,聘请百余名实务部门专家担任实务导师。
拥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浙江省‘十三五’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产教融合合作平台,与省高级人民法院合作开设“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系列课程”,与北京云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与浙江金道律师事务所合作开设“法律文书”产教融合系列课程,与上海澜亭(杭州)律师事务所合作长期开展“澜亭杯”实习实践奖励计划。
(二)学院招生连续八年全校第一、省属法学类第一
学院致力于培养既有扎实法学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良好的法学实践应用能力和外语能力,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卓越法律人才,深受省内广大考生和家长的青睐,法学大类专业招生最高分、最低投档线、平均分连续八年位列全校所有招生专业第一,法学类专业录取投档分数线连续八年位列所有以法学专业、法学类或法政类招生的省属高校第一。
(三)法考、考研、就业持续走高走强
学院多次荣获校“招生就业”先进单位。近年法学专业就业率达95%以上,知识产权专业就业率达100%。学生考入退役军人事务部、浙江省纪委等党政部门工作,大批学生进入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律师事务所等法律实务部门工作。近三届 毕业生共有 244 人考取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五院”等著名学府攻读研究生, 考研深造率36%左右。学生在全国法律职业资格统一考试中通过率均超80%,远超全国15%左右的整体通过率,名列全国前茅。
版权所有 ©2017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 All Right Reserver. Email:law@mail.zjgsu.edu.cn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正街18号 联系电话:(86)571-28008182 浙ICP备05073962号 浙公网安备33011802000512号